這三個點是靠再一起的,從平和公園站下來,往右手邊不到五百公尺就會看到了。
和平公園內的原爆落下中心地:
這裡正是 1945 年 8 月 9 日上午 11 時 2 分,美國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心點。
原子彈在空中約 500 公尺處引爆,瞬間奪走約七萬條人命,並在之後幾個月奪走更多因輻射與傷勢而死去的生命。
原定投彈目標原本是小倉,但因當天天候不佳,臨時改為長崎,從此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命運。
現在的原爆中心地被規劃為和平公園的一部分,環境肅穆安靜。
黑色花崗岩製成的中心碑標示著當年原子彈落下的地面位置,碑文上寫著:「此地為原子彈爆炸之中心點」。
不少訪客會在此獻花、靜默祈禱,為原爆死難者表達追思,也為世界和平默默許願。
碑周圍綠意盎然,四周種植了花草與樹木,營造出平靜祥和的氛圍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更能讓人放慢腳步,深刻體會和平的珍貴。
距離這裡不遠,還有長崎原爆資料館與長崎和平公園,可深入了解原爆發生的歷史背景、影響與倖存者的故事。
若剛好在 8 月 9 日來訪,還能參加一年一度的「長崎原爆死者追悼平和祈念式典」,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會齊聚一堂,共同追思並為和平祈福。
這是一個雖然沉重,卻值得一訪的地方。
旅行不只是走馬看花,也可以是一段讓人靜靜思考的過程。當你站在那塊象徵歷史中心的碑前,會發現和平並非理所當然,而是我們共同努力才能守護的價值。
長崎原爆資料館:
是一座結合紀念與教育功能的博物館。它致力於記錄1945年8月9日原子彈在長崎投下後所造成的毀滅性影響,並以具體而深刻的方式傳達反核與和平的訊息。
這座資料館於1996年重新整建開館,目的在於紀念原爆50週年,並喚起人們對戰爭與核武的反思。
資料館的展覽依時間軸與主題分區,讓參觀者能循序漸進地理解長崎的歷史變遷與原爆的影響。
首先,「原爆發生前的長崎」區展示了原爆前這座城市的繁榮與活力,包括當時的產業發展、市民生活以及浦上地區的歷史文化。
透過照片與模型,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在原爆前的模樣。
第二區「原爆當天的重現」則聚焦於1945年8月9日的那一刻。
展區利用照片、影片與模擬模型重現原子彈爆炸的瞬間,並展出包括衣物、器具、甚至時鐘(指針停在11:02)等遭到燒毀的物品,震撼人心。
緊接著,「原爆的影響與傷害」區深入描述爆炸之後城市的破壞情況與放射線對人體的傷害,並展示生還者的證言、醫療資料以及身體傷害的具體紀錄,讓人對災難的嚴重性有更深刻的體會。
最後,「核武器與和平」展區探討核武的發展歷程,揭示全球核武裝的現況,並介紹日本和平憲法的背景與精神。
這裡強調反核思想與和平價值,鼓勵參觀者思考人類未來的和平之路。
資料館內設有多媒體與互動設施,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原子彈的原理與其造成的破壞。
此外,現場提供中、英等多語言導覽器,對外國遊客十分友善。
長崎平和公園:
這裡不只是個綠意盎然的城市綠地,更是世界和平與歷史記憶的交會之處。
穿越筆直的林蔭道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和平祈念像。
青銅雕塑高達 10 公尺,右手指向天空,象徵原子彈的威脅;左手平伸,寓意和平的願望;雙腿一屈一伸,則代表靜思與行動的結合。
臉上則表現出祈禱的神情,傳達對亡者的哀悼與對和平的願望。